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东屯北崦

杜甫 杜甫〔唐代〕

盗贼浮生困,诛求异俗贫。
空村惟见鸟,落日未逢人。
步壑风吹面,看松露滴身。
远山回白首,战地有黄尘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,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。
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,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。
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,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。
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,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。

注释
北崦(yān):是指东屯北面的山。
盗贼: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,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、史思明,以及四川的崔旰,侵扰内地的吐蕃。
浮生:本《庄子》里的词,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,故说人之生世日“浮生”。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,到处逃亡的百姓。
诛求:指官府盘剥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公元767年)秋,杜甫迁居这里。他把东屯看作桃花源式的避乱之地了。可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,决不会满足于一己的温饱,而是时刻想到多灾难的人民。当诗人在东屯北崦看到空无一人的荒村时,他遏制不住自己的愤怒,写下了这首诗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陶道恕主编.《杜甫诗歌赏析集》:巴蜀书社,1993.10:第517页—第519页

赏析

  首联,诗人就痛斥这帮“盗贼”,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。他们一味“诛求”,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。 “盗贼”一词,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,一般都指安史叛军,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,各地贪官污吏等。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。正是这批家伙,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,逼得百姓逃亡。“浮生”,指多灾多难的百姓,他们到处逃亡,就像那些飘浮水面,不能扎根的浮萍。“浮生”本《庄子》里的词,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,故说人之生世日“浮生”。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,到处逃亡的百姓,很形象。“诛求”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。 “异俗”,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。由于太穷,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,杜甫从未见过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东屯北崦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首联直抒胸臆,痛斥盗贼对百姓的盘剥;颈联和颔联通过对北崦荒凉之景的描写,引出尾联诗人对百姓的关切,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全诗诗格特殊,多处形成鲜明对比,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,使人触目惊心,转折翻腾,极具艺术和魅力。

杜甫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 1338篇诗文  2730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酬张少府

王维 王维〔唐代〕

晚年唯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(唯 一作:惟)
自顾无长策,空知返旧林。
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。
君问穷通理,渔歌入浦深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叹水别白二十二

刘禹锡 刘禹锡〔唐代〕

水。
至清,尽美。
从一勺,至千里。
利人利物,时行时止。
道性净皆然,交情淡如此。
君游金谷堤上,我在石渠署里。
两心相忆似流波,潺湲日夜无穷已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五

杜甫 杜甫〔唐代〕

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遗像肃清高。
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
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
运移汉祚终难复,志决身歼军务劳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